首页
Loading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鸿雁健行 > 学佛禅修 > 正文

《六祖坛经》对宋明理学及道家内丹学的影响

作者: 来源: 日期:2022/4/24 21:22:44 人气:6 加入收藏 评论:0 标签:

      钱穆先生说 :“唐代之有禅宗,从上是佛学之革新,向后则成为宋代理学之开先,而惠能则为此一大转折中之关键人物。”《坛经》在整个中国文化的传承中,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。“承上”是指《坛经》以佛教的思想为依据,融合了儒家的思想、道家的思想,是真正的中国文化大融合的集大成的一本书。“启下”即是《坛经》影响了宋、元、明、清中国文化的走向,如朱熹、王阳明的理学和道家内丹学,都是深受《坛经》的影响。

1.jpg

  六祖惠能及《坛经》

      在惠能之前,儒家的思维主要着眼点不在自身主体之“心”,而是关注主体以外的社会客体,或一味治经解经、修辞修文,或偏究宇宙本体,对主体自身的心性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。到了宋明时期,儒家的致思方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,即由客体逐渐转向了主体的心性、性命等。导致儒家致思方向与理论旨趣发生改变的原因虽然有很多,但最根本的就是受到惠能及《坛经》的影响。

      宋代儒家因受《坛经》的影响,撷取禅宗直指心性之学,于中产生理学。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“出入释老几十年”,吸取其思想精华以建立自己的体系,士大夫阶层追随禅宗用以改造传统的儒学体系。(《朱子语类》卷一百三十七)朱熹说:“做工夫及唐中宗时有六祖禅学,专就身上做工夫,直要求心见性;士大夫才有向里者,无不归他去。”明儒高攀龙说程颢“看得禅书透”,黄百家说朱熹“凡诸子、佛老……无不涉猎而讲究也”,明儒黄绾曾总结性地说:“宋儒之学,其入门皆由于禅”。陆九渊承禅宗“心即佛”的理路,提倡“心即理”;在修养方法上,以“发明本心”与禅宗的“明心见性”相呼应;惠能的“自心是佛”、“自性作佛”、“道由心悟”,陆九渊则提倡“切己自反”、“道不外索”;《坛经》说“诸佛妙理,非关文字”,陆九渊则说“若某则不识一个字,亦须还我堂堂做个人”;《坛经》说“若识自性,一悟即至佛地”的顿教法门,陆九渊则提倡“一是皆是,一明皆明”的易简功夫。无怪乎朱熹称陆学为“顿悟之禅宗”,说陆子“大抵用禅家宗旨,而外面又假托圣人之言,牵就释意。”

         受《坛经》影响最典型的代表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。据王阳明的朋友与学生黄绾所著《明道编》记载,王阳明经常让其弟子读《坛经》,领会其中的思想:“又今看六祖《坛经》,会其‘本来无一物’,‘不思善,不思恶’,见‘本来面目’,为直超上乘,以为合于良知之至极。”把惠能《坛经》的思想当成“合于良知之至极”,《传习录》中他曾说:“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,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,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”,天泉证道“阳明四句”中的第一句即是“无善无恶心之体”,足见《坛经》对王阳明的影响有多深。王阳明不仅吸取了惠能《坛经》心性说的基本思想,而且更高度突出了心的主体地位,把“心”升华为“良知”,建立了以“良知”为核心的主体哲学。在王阳明哲学整个理论结构上,他的“致良知”学说完全是以惠能《坛经》的理论结构为模型。具体表现在:惠能认为佛性人人皆有,王阳明也主张“良知人人皆有”,“满街人都是圣人”,“人胸中各有个圣人”;惠能认为“不悟即佛是众生;一念悟时,众生是佛”,王阳明也主张彻悟良知即成圣,自昧良知即是凡夫;惠能认为佛性虽然众生人人本具,但能一念彻悟的人乃是上根利智者,而大多数人需寻求善知识示导见性,王阳明也认为只有“利根之人直从本源上悟入”良知本体,而下根之人则必须“在意念上落实为善去恶功夫,熟后渣滓去得尽时”,才能明尽本体。因此可以说王阳明是用《坛经》惠能的理论框架构筑起他的“致良知”学说的。正因为如此,王阳明的心学在当时被人们称为禅。与王阳明同时代的陈建说:“阳明于禅学卷舒运用熟矣,朱子谓陆子静欲成一部禅,愚谓阳明也一部禅矣。”明末儒学大师刘宗周也说:“古之为儒者孔孟而已矣,一变而为五宗禅,再变而为阳明禅”。王阳明吸收惠能《坛经》的心性论所构建的良知理论,标志着中国哲学上主体意识的真正觉醒和主体地位的最终确立。他的心学使中国哲学走向丰富、深刻和圆熟,而《坛经》中惠能的心性论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。

        张伯端及《悟真篇》

      道家内丹学有南北两派,其中南派的开创者是宋代的张伯端(号大慈圆通禅仙,紫阳真人),他写的《悟真篇》是内丹心的根本经典之一。其丹道理论融摄禅法,主张性、命必须兼修,乃可以超凡入圣。他在《悟真篇》中说:“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,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,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,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。”他在《悟真篇自序》中说“真如觉性”即来自于禅门:“及乎编集既成之后,又觉其中惟谈养命固形之术,而于本源真觉之性有所未究,遂玩佛书及《传灯录》,至于祖师有击竹而悟者,乃形于歌、颂、诗、曲、杂言三十二首,今附之卷末,庶几达本明性之道尽于此矣。”他在《即心即佛颂》说:“佛即心兮心即佛,心佛从来皆妄物。若知无佛复无心,始是真如法身佛。法身佛,没模样,一颗圆光含万象。无体之体即真体,无相之相即实相。非色非空非不空,不动不静不来往。无异无同无有无,难取难舍难听望。内外圆通到处通,一佛国在一沙中。一粒沙含大千界,一个身心万个同。”此与禅门“即心即佛”、“非心非佛”同解。他在《戒定慧解》又说:“心境两忘、一念不动曰戒,觉性圆明、内外莹彻曰定;随缘应物、妙用无穷曰慧。此三者相须而成,互为体用:或戒之为体者,则定慧为其用;定之为体者,则戒慧为其用;慧之为体者,则戒定为其用,三者未尝斯须相离也。犹如日假光而能照,光假照以能明,非光则不能照,非照则不能明。原其戒定慧者,本乎一性,光照明者,本乎一日,一尚非一,三复何三?三一俱忘,湛然清净。”此与《坛经》以自性无相为戒、无念为定、无住为慧的戒定慧三即一、一即三的思想,除了名相有所差异,内容与意趣都完全一致。张伯端《悟真篇》的出现,意味着道教在禅宗的影响下,终于从外丹的迷执中解脱了出来,走向了性命双修的内丹学,实际上从追求肉身不死的妄见转向了追求明心见性的慧见。

       由此可见惠能及《坛经》对中国哲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,乃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。


    本文网址:http://www.b0b5.com/show.asp?id=478
    获取积分的办法:[免费注册] 成为会员后[登陆],每天登陆一次免费获一个积分,或登陆后通过 [在线充值] 用支付宝充值,每充值1元人民币可通过【积分兑换】转为10个积分,然后您可以用积分购买所需之物。
    读完这篇文章后,您心情如何?
    • 0
    • 0
    • 0
    • 0
    • 0
    • 0
    • 0
    • 0
    上一篇: 准提神咒原文
    更多>>网友评论
    发表评论
    编辑推荐
    • 没有资料